近日,北京发布《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—2035年)》(下称《纲要》),《纲要》明确,北京在“十四五”时期实施5项提升行动。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、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培植科学精神,提高劳动、生产、创新、创造的技能,提升科学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中,《纲要》要求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,增强科学兴趣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促进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个性化发展。
——提升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水平。倡导启发式、探究式、开放式教学,保护学生好奇心,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,助力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实施。加强200余家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建设。加强校园科学教育信息化建设,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深度融合,组织开展高质量的科技体验、深度学习、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,推行场景式、体验式、沉浸式学习。引导青少年讲科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,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。加大科学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。
——实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计划。建立科学、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,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贯通培养模式。加强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团建设,实施“翱翔计划”“雏鹰计划”和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,实施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和“雨燕计划”,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青年英才培养基地,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竞争力。
——建立健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衔接机制。实施馆校合作行动,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学中心、少年宫、科技馆、博物馆、科普基地等场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。开展北京学生科技节及系列科技活动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。发挥首都高端人才优势,开展顶尖科学家与青少年手拉手、面对面活动。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,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。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。推动学校、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。
不难看出,《纲要》对于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建设十分重视。科学研究证明,5-13岁这个阶段,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期,更是孩子建立思维、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。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最强,科学教育不仅是要教给孩子们科学知识、实验技能,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、批判精神,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,满足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,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探索的种子。都说中国教育看北京,从北京市印发《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》来看,近年来我国日益注重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当下随着少儿编程教育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接触编程的学习。
艾未来机器人编程课正是通过学习机器人编程,来让孩子学习一种知识框架的搭建。一个指令代表什么,一个语言模块能起到什么效果,又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搭建一个可行的框架,使得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个框架内可以顺利完成,这是学习机器人编程的孩子每次上课都会思考的内容。
机器人编程对于抽象思维的锻炼也是如此。因为编程具有相对广阔的开放性,想要达到一种效果,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,也常常不同于许多方法。当孩子学会了一种方法,便以此为参考,不断创造新的途径去解决难题。艾未来的课程紧跟前沿科技,希望通过过硬的教学品质,优秀的服务,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创人才。
声明| 综合整理自网络,如文章、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,请联系删除